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开展集体读书活动
 

为了进一步搞好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学术前沿,激发全校教师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能力提升,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开展教师集体读书活动。

2016年9月27日下午2点在主教507教师开展第1次集体读书活动。本次活动由韩蓉副院长主持,集体阅读两院院士师昌绪自传《在人生道路上》。

师昌绪,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为国家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名誉主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 1995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院长。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荣获 2010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人生道路上》全书共分四篇章:第一篇章记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他的童年,他在军阀混战及国破家亡的动荡年代求学、留学及新中国成立后历尽艰辛争取回国的经历。第二篇章介绍了他在沈阳工作的30年间,努力开拓我国高温合金、合金钢、腐蚀与防护学科领域及对科研基地建设所起的作用,也包括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历经的磨难。第三篇章介绍了他在北京工作期间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四篇章是他的人生感悟。另附外一章“琐事拾零”。书末的附录是师昌绪的家人、朋友、好友及同事撰写的文章,读罢同样真实感人。

院士是整个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每一位院士,都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有成功的学习科研“秘籍”。每一位院士,也都是一部厚重的人生大书。通过集体阅读先生自传,各位教师从中学习为人为师之道,借先生座右铭:做人要海纳百川,诚信为本,忍让为先;做事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贵在发现与创新。其中,以做人为最重要。

附录:师昌绪先生语录

1. 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2. 我们这代人为什么爱国情结根深蒂固,因为中国受国外欺辱太深。使中国强盛、强大,是根本的思想。

3. 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4. 每个人的时间非常短暂,经历也各不相同,但一个人的成长要具备四个重要因素。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就得充实地过好每一天。特别是要做到不攀比,不记仇,不争名夺利,少想人事,多帮助人,心里永远是平衡的。不过,更为关键的在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与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

5. 发表论文固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当我从事新材料、 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才能做到相互尊重。

6. 对于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来说,“ 设计是灵魂,材料是基础 ,工艺是关键,测试是保证”,这个整体上做好了,我们就能成为机械制造强国。

7. 作为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石,新材料既要先行,但又亟待应用牵引 ,尽快破解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采取措施加大应用牵引的力度。

8. 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 —— 师老与夫人郭蕴宜合写的《寻梦》长诗中的最后两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