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网
清华大学:用校训浸润师生心灵
 

“我们希望祖国每个地方都享受到电力的温暖。”深秋,清华园大礼堂里,来自电机系的博士生刘豫行如此讲述他的中国梦。今年暑假,他所在的这支名为“梦之网”的清华大学社会实践金奖支队奔赴四川省康定贡嘎山乡玉龙西村,用新能源微电网为两所村小送去了希望和光明。

暑假期间,6300多名清华学子奔赴祖国大江南北,用坚实的脚步践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而在清华百年历程中,这句校训启迪和陶冶了一代代清华人,成为学校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

从1959年成立校史编辑委员会,到成立单独建制的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一直持续开展校史校情研究。从《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志》等重要出版物,到专门设立学校传统与文化专项研究课题,再到大力支持以研究传播清华文化为宗旨的紫苑学会等学生社团建设,清华大学在深入总结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精神为核心,涵盖雪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为拓延的精神文化体系。

今年9月,面对3000余名大一新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从校训说起,“开学第一课”就是讲“如何做一个清华人”。漫步清华园,在学校主楼、清华学堂、图书馆等主要建筑和景点随处可见的校训碑、校训石等标志性景观,更是让校训精神固化为大学最鲜明、最具感召力的文化符号。清华大学一直坚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传播校训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开学、毕业等仪式教育和校史展览的重要作用,常年面向师生开展“校史知识竞赛”、组织“校史讲坛”,讲授百年清华历史,领悟校训精神;针对近年来教师来源多样的特点,专门开设面向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大学精神与文化”研讨班,使校训精神浸润师生心灵。

讲好校训故事,更是让校训精神落地生根,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的坐标。清华大学始终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多渠道选树宣传优秀师生典型,从2003年以来,每次学生毕业典礼都邀请杰出校友来校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频度最高的关键词。一批批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人的鲜活事迹,赋予校训精神新的时代元素,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校园的精神灯塔。

 
Baidu
sogou